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50国归来看“一带一路”战略耐力

2018-02-10 人大重阳
点击↑↑↑关注“人大重阳”

本文大概4000字,读完共需5分钟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以“脚底板下做学问”的劲头,先后调研了50个国家、国内上百个县市,所在机构举办了上百场关于“一带一路”讲座、沙龙、研讨会,出版了十多部著作并发表了数百篇文章,方方面面接触各国人员数千人,积累了大量“一带一路”推进情况的一手认识。今天 @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向您分享一篇文章。本文节选自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新著《看好中国:一位智库学者的全球演讲》(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版)。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笔者与同事先后调研了近50个国家、国内上百个县市,所在机构举办了上百场关于“一带一路”讲座、沙龙、研讨会,出版了8部著作并发表了数百篇文章,方方面面接触各国人员数千人,积累了大量“一带一路”推进情况的一手认识。


三年多来“一带一路”进展的确超出预期,但“一带一路”需要战略耐力,需要厘清基于长远考量的诸多基本概念,需要不断调适中外之间的相互预期,需要避免国内各省对“一带一路”的无序竞争。


2016年9月9日,王文在北京为非洲高级军官讲述“一带一路”


目前“一带一路”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中国品牌,中国应通过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综合服务机制、研究评估机制,对“一带一路”进行品牌管理。除此之外,中国还应设立长期的跨国联合研究小组,发挥民间大V、知名作家、新型智库等作用,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进而推动“一带一路”长远发展。


调研后的三大突出感受


第一,通过调研发现,“一带一路”的确给沿线带来许多实际利益,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与拥护,但一些国家“隐性”的防范之心与不少国家“显性”的奢求之心也同样存在。


美国、日本和印度等三个重要大国对“一带一路”态度很微妙。美日的态度受制于双边关系,印度则偏向于地缘政治的考量。包括俄罗斯、土耳其等沿线大国均实现了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对接,一些国家还设立了“丝路大使”等专职负责与中国的对接,但如何落实既有项目且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


还有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期待过高。笔者曾在中东调研,对方最关心的是,到底“一带一路”能给当地带来什么实际利益,却丝毫不提自己的付出。笔者还曾参与某“一带一路”沿线大国的双边“共建‘一带一路’备忘录”最后文本谈判,最大的感受是,对方非常希望把什么项目都往“一带一路”里钻,但在一整天的文本谈判过程中,连续打电话回国与各项目的主管部委确认细节时,才发现许多项目都是陷阱,是不能签约的。


第二,通过调研发现,“一带一路”的声势已在全球造出,各国多数政治、经济精英都已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力,但要使“一带一路”在全球深入人心,塑造真正的中国软实力,恐怕还需要很长时间,尤其是一些基本概念还没有完全成为共识。


比如,至今有的舆论还在讲“‘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的概念,许多外国人会问,到底是哪60多个国家呢?西非、拉美算不算?美国、日本、韩国在“一带一路”的定位是怎样的?再比如,官方爱用“belt and road initative”的翻译,但民间与学术界却更接受“one belt one road”的说法,有不少国家则爱用“silk road initative”。


2016年,笔者两次调研美国的“一带一路”看法。一次是在美国国务院给部分中层官员讲解“一带一路”,另一次则是与著名美国智库CSIS合办了在华盛顿首次中美“一带一路”智库对话。美方问得最多、也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问题就在于,“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期以来“中国走出去”战略到底有什么区别?在印度调研时,笔者受到印方质询,“孟中印缅走廊”是出于怎样的地缘战略考量?被问最多的还有,中国公司在“一带一路”赚钱吗?如何防范风险?中国转移“过剩产能”的意图何在?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多令人信服的综合解答。


第三,通过调研发现,“一带一路”在国内各地已形成普遍共识,已全部写进了各省和绝大多数地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但是各地的项目无序、恶性竞争开始出现苗头,一些重大项目缺乏可持续盈利性,个别地方政府“寅食卯粮”,“跑马圈地”为政绩拼命补贴财政。


比如,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重要项目,像蓉新欧、渝新欧、义新欧等都取得重大进展,但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考虑,在海运成本持续低廉的前景下,是否需要有那么多中欧班列?如何提升中欧班列的回程货物量?更糟糕的是,在调研中发现,各地都在抢货源的现象严重,某市提出,货物只要从该市上货,国内各地方到此的运费由该市来付;某沿海城市则说,每吨货物补贴几千元不等。外国商会看到机会,在几个地方穿梭,竞相压价,最后是地方财政埋单。


以上三个突出感受说明,虽然“一带一路”的初期阶段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但双边多边沟通还显得不足,研究与认识还不够精细,个别政策与项目还有些粗糙。作为基于市场化的中国对外新倡议,尤其是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议题所提供的中国式解决方案,“一带一路”必须着想于可持续与长期发展,在漫长与渐进的过程中学习总结。


《看好中国:一位智库学者的全球演讲》


以未来视角管理“一带一路”品牌


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会有着眼于长远的对外大战略。以美国为例,始于1948年、旨在推进欧洲复苏、强化美欧关系的“马歇尔计划”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在这个进程中,“马歇尔计划”也一度受到过巨大的争议甚至挫折,但对美国20世纪国力发展领先于世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与运作规则均有别于“马歇尔计划”,从覆盖范围与全球影响来看,也大大超过“马歇尔计划”,但美国政府推进“马歇尔计划”的战略耐力、定力与运营经验却值得中国借鉴。


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已形成了一个中国“品牌”。但如果像着眼于“两个一百年”的长度,我们针对目前的品牌管理机制却是明显未跟上。如上文所述,一些西方媒体常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解读,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有一些不太符合实际的期待,国内个别地方的过度营销也伤害了“一带一路”的品牌。


为此,唯有着眼于未来,从各国经验中寻找借鉴,更深层次地看待“一带一路”的下一步进程。


对于“一带一路”各项规划的落实与推进,中国需要建立实体化的统筹协调机制,综合考量各部委发起制定的各项“一带一路”政策文本,防止各部门之间政策冲突,抑制各地方政府互相争夺资源和权力,平衡各对外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对于“一带一路”各大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支撑企业“走出去”整体服务机制,特别是包括投行、信托、法律、咨询与调查等方面的大投资服务机制,以及美化本国形象、服务当地民生、融洽中外关系等方面的大宣传服务机制,与应对突发事件、保护驻在国侨民、防止海外财产遭破坏等的大安全服务机制。


对于“一带一路”整体品牌运营管理,中国需要具有思想深度、实践精神的研究评估机制。特别是以“一国一策”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全球布局,对“一带一路”建设进展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评估,总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挑战,提出下一步重点推进的方向。


总之,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的品牌价值,规划、提升、管理“一带一路”品牌价值,充分阐释“一带一路”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形成我国引导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的一面旗帜,已经迫不及待,刻不容缓。只有这样,在国内,全国上下才能形成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统一认识,进而凝聚成共建合力;在国外,才能消除或减少国际社会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化倾向,进而促进共商共建大局的形成。


“润物细无声”的几点建议


三年多来,中央对“一带一路”的推进进程是谨慎与稳重的。习近平主席过去三年在各个场合至少200次提及“一带一路”,循序渐进、娓娓道来地讲述“一带一路”故事。2015年初,中央成立了“一带一路”领导小组。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三个部委还联合推出《推进“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在此基础上,可以期待,2017年5月中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会有更权威、更全面、更深入人心的声音与合作进展。


诚如一位沿线国家前总理私下曾对笔者所说,“‘一带一路’是好东西,但千万别给沿线国家造成硬要塞给人家的感觉”,“一带一路”长远的发展的确需要润物细无声,放长远眼光。


第一,设立“一带一路”共同研究基金,吸引全球智库、学术机构共同参与到“一带一路”的研究,促进“一带一路”研究的理论化、学术化。在国际思想学术领域设立“一带一路学”,既能重新总结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历史经验、重新阐释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发展现状、重新评估中国影响世界的未来前景,更能在决策支撑体系的提升、舆论引导方式的改进、制度性国际话语权的增强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完善等多个方面,推进中国引导的全球治理进程。


第二,发挥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技术优势,通过多轨道的交流方式塑造“一带一路”区域的国际民意。“一带一路”传播的目标群体不应仅仅是外国政府,更要面向商界群体以及社会大众;在手段和方法上,不应仅仅依靠主流媒体,更该重视Twitter、Facebook、UTube等社交媒体的强大力量。在这方面,笔者曾参与的“中国大V南美行、非洲行”效果不错,在主流媒体影响力和可信任度下降背景下,社交媒体是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民意建设,得“一带一路”民心的重要方式。


第三,紧抓几个重大的文创项目,请一批知名作家、智库学者参与调研,出现更多以小说、畅销书为载体的“一带一路”故事。目前,上百万中国国民在“一带一路”区域艰辛工作,为新时期的中国影响力“开疆拓土”。21 世纪需要有更多像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经典的“一带一路”名篇名著。更重要的是,像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畅销全球那样,中国也可鼓励一批中生代的国际畅销家如剑桥大学教授、《丝绸之路》作者弗兰科潘等对中国有客观认识而不只是“献媚中国”且作品有国际穿透力的外国学者参与。他们是“新的国际统一战线”对象,也是宣传动能的新力量。


第四,加强对“一带一路”精细化人才建设,出台“一带一路”版的“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吸引全球各类人才。现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拿中国护照的中国人超过百万,许多都是熟悉当地文化、语言、投资方法、深厚人脉的难得人才。在各个领域、各个国别派出真正了解当地的专门人才,甚至可以专门设立“专员”“特使”、行业和区域协会等职,立足于长远,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与对接。


总之,秉持合作开放的理念,实事求是地阐述共同开发、共担风险的市场化理念,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共同利益终将驱动各国越来越重视与中方的配合和合作。这样,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相信2017年一定又是“一带一路”进展的丰硕成果之年,“一带一路”之路将会越走越宽。


推荐阅读:

【隐忧】美股持续大跌,一场全球政治金融危机或将来临

【争辩】中美两国的真实差距究竟多大

【聚焦】中国改革开放40年,要怎么把“一带一路”故事讲好?



长按右边二维码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官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